姓名:葛震
最牛项目:演讲、辩论
学校: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三(6)班
年龄:17周岁
爱好:书籍、排球、跑步
曾获奖项:北京大学“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2008”最佳风度奖;2007年、2008年学校五四辩论赛决赛
“最佳辩手”称号;2008年8月组织参加首届南京市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并担任大会学术总监。
葛震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可是鼎鼎有名,除了成绩优异外,他还是学校各项活动的常客和“常胜将军”,如今的他又成了江苏省较少被外交学院选中的保送生。和记者聊天时葛震的脑子转得特别快,一个问题刚提出,他接着已经总结了几点,条理分明,像是事先已经思考过了一样。“会说的孩子是块宝”,葛震说这是一次给小学优秀学生的报告会上他演讲的题目,也恰是他成长的经验之谈。
放弃北大选择外交学院
从小葛震就对政治非常感兴趣,所以通过校内考试获得的保送资格,葛震义无反顾地填了外交学院,为此还放弃了北京大学小语种的保送机会,“主要是还想在英语上加强一些,同时对外交学院也很有好感,将来如果有机会成为外交官,对自己的发展自然很好,往大里说也是为国家做贡献。”
要保送进入外交学院,通过学校的考试还是第一步,到外交学院笔试、面试,准备充足的葛震也走得顺利。不过到最后一关的面试,葛震和老师交流的时间可能还不到10分钟。“之前有10分钟准备,这段时间里要阅读一段对话,人名和一些边边角角都要记得清楚,否则可没法应付老师的提问。提问之后是有关青少年学生心理亚健康的自由发言,我将原因和解决方法对应着讲,应该还不错。”10分钟足以看出被面试者的素质吗?葛震觉得时间并不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如果一个人思路清楚,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老师。”而对于自己的面试表现,葛震也是自信满满,“那么多年经验积累下来了,当然不怕面试。”
从小“话多”自称是宝
老师介绍葛震时特别提到了他综合素质高、口才好,和葛震聊天他也几次提到了自己爱说话,“小时候学校开家长会,妈妈问老师我表现如何,老师说好是好,就是太爱说话了,然后我妈妈脱口回答,他从幼儿园就这样了,没办法!”葛震的确爱说话,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吹”也很在行,少不了还因此在课堂上被点名。“不过爸爸妈妈并没有因此限制我”,葛震说:“我自己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在一次给小学优秀学生的报告会上我演讲的题目就是‘会说的孩子是块宝’,因为讲出来的东西必定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爱说是一种思维活跃的表现。”
这么爱说的葛震也有怯场的时候。高一时刚开始参加学校的模拟联合国,在举牌后葛震抢到了发言机会,上了台后却是相当紧张。“已经到了看着稿子也会念错的地步,发言下来后我的同学说看见我手抖得厉害,他们可是坐在大厅的最后一排。”不过这次经历反倒激起了葛震的斗志,“其实越不举牌越没有发言的勇气,而上台讲过一次,就想一直讲下去。”
从爱说话到会说话
葛震说,回过头看,他从爱说向会说转变,正是从那次模拟联合国开始的,而这个转变也是多次积累的过程。葛震是学校两次辩论赛“最佳辩手”的获得者,风光的背后是不断的努力。跟着老师学习辩论赛的规则,未和对手交锋前先和队友“头脑风暴”,查阅资料让自己的论点更站得住脚,还要假想对手观点再一一驳斥,有了这浩大的准备工作,葛震每次上场才能反应迅速,气势十足,打出一个个漂亮仗。
另一次让葛震印象深刻的是学校的名人演讲模仿比赛,他模仿的对象是林肯的格里斯堡演说。第一个上场一般不占优势,可葛震却把特等奖收入囊中,他说除了临场发挥外还有准备充足的原因。“先要分析挑选最适合自己的演讲,然后晚上对着镜子一遍遍练习,甚至走在路上演讲的词句还会一下子跳到脑中来,然后一发不可收拾,非得把整段背完不可。”至于他喜欢的模拟联合国,更是要花大工夫。找资料、写材料,还要和“各国代表”联系,大赛前的一个月每天都要忙碌到晚上十一二点,甚至到凌晨一两点都有可能。
说得好主要靠积累
爱说话、会说话、说得好,当记者问起葛震秘诀是什么,葛震第一个就提出了积累。“要多看书,还要看得杂,必要的时候还要做做笔记。”葛震告诉记者他曾经读基辛格的《大外交》,看到哪边有自己的想法了,就用笔在旁边记下来,“虽然思想上肯定达不到那个深度,但通过这个方式可以更容易地把名家的想法记到脑子里去,慢慢地也会形成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东西才会给别人思考的空间,这样说话才是有意义的。”谈到学习经验,葛震说:“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学习的效率,抓住课堂的时间。”
人物点评:全面发展才是真正好学生
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三(6)班班主任、政治老师陈华
葛震一直是学校最高星级学子的获得者,我觉得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全面发展。从学习上来说各科成绩都不错,作为一个文科生,学业水平测试4门必修课成绩都达到了A,还同时担任过班级英语、物理、政治、计算机四门的课代表,英语成绩尤其好;葛震还是学校的文艺骨干,自编自导自演都很在行,连续三年都是学校文艺汇演的主持人,拥有绝佳的口才,两次获得学校辩论赛的最佳辩手。葛震并不是“苦读书”的学生,他有自己的方法,课堂上他抓效率,课后抓合作。在班级里非常好的人际关系让他能在课后和许多同学展开学习上的合作讨论,让自己进步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