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党委开展我为“十二五”发展建言献策活动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1-05-11浏览次数:1881

 

我为学校“十二五”发展建言
周弋老师
经常听到学生抱怨今天的作业太多之类的话,女儿进了南外以后更是有体会。倒不是作业特别多,而是作业分布很不匀,有些天没什么作业,有些天却每门课都有一堆作业,做到半夜12点也做不完,甚至听说有家长替家长抄作业。
因此我有这样一个设想:能不能在学校的服务器上做一个布置作业的系统,每位老师每天上完课后进系统输入作业,输入的界面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在上面输入每门课的作业及上交时间。数据进入数据库后用户(教学处、老师、学生、班主任)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按班级、学科等进行汇总查询。从技术层面上说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好处是:1)老师布置作业时能多多少少综合考虑各学科;
        2)班主任可以很有依据地检查学生作业上交情况;
        2)教学处、年级组可以以此了解学科的作业量;
        3)学生如果忘记作业可以上网查询,家长也可以帮助督促。
麻烦的是:有些老师可能不愿意或不习惯上网。
 
 
我为“十二五”发展建言献策
——关于“英才教育”
 中英班 韩冬妮
2009-2010年度,我有幸被选中参加“中美重点中学教师交换项目”,在美国的俄克拉荷马州Tulsa市的一所公立小学进行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学,为期10个月。在此期间,美国小学教育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的GT教育(Gifted & Talented),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英才教育”。
我所在的这所学校里有两位专业的GT教师,一位负责从幼儿园(4岁)至二年级的小孩子,还有一位负责三至五年级的大孩子。每一天,每个年级都有五六个孩子,在他们的班级上音乐、体育或美术课的时候,来到GT老师的教室,学习一些由GT老师精心安排的、能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知识和技能(没有特定的教材,完全由老师自己做主)。这些孩子在开学初,由班主任老师挑选推荐之后,参加GT老师组织的测试,测试合格后便可以成为GT班的成员。这意味着这些孩子在某一方面和其他同学比有更强的思维能力,有更强的动手能力,或是综合素质上超越了其他同学。英才教育,就是要让这些有特殊才能,或是所谓的“天才”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学到更广泛的知识,帮助他们成为人群中的强者,领导者。
“英才教育”的老师知识面非常广泛,因此GT课的内容也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三至五年级的大孩子GT课为例:教孩子们学习手语,并要求在每节课前在教室门口用手语和老师打招呼;教孩子们学习英语单词中常用的前缀、后缀和词根;介绍美国本土历史文化知识;介绍莎士比亚和他的作品;介绍中国的孔子和儒家思想(这位老师本身对中国文化就非常感兴趣);教孩子们学习用毛笔写中国的汉字;学习下国际象棋并进行比赛;介绍人类的大脑构成并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彩色油泥做出大脑的构造,同时学习和大脑有关的单词等等。课堂上,老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把授课内容完成之后,会给GT学生很大的空间来自己提高,最后的project也是每次课必不可少的。孩子们在学完一个话题之后,都要自己动手做一些东西来汇报,或是海报或是实物等等。
举一个例子来具体说明。第一次的GT课上,老师介绍了一位画家,他以画美国中西部风光和人物出名(因为俄克拉荷马州位于美国的中部)。老师带领孩子们了解这位画家和他的作品。第二次课,老师带着孩子去了当地的一家博物馆参观,那里正好展出了很多那位作家的作品。第三次课,老师要求每个孩子完成一幅自己的“中西部风光或人物”画,最后在学校的走廊里展出每位孩子的作品,展板的标题就是“Hoover’s Famous Western Artists”(Hoover学校里著名的西部艺术家)。
这样开放的教育对培养孩子和老师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无疑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有天赋的孩子,有机会去接触更广泛的或更深层次的知识,在学的同时还要用自己的理解作出一定的反馈。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有能力的老师,有机会去选择自己的上课内容,无疑是很幸运的。老师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人格魅力去引导学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成为精英人才。这样的因材施教正是中国的学校中所缺少的。虽然实现起来有很多的困难,但我相信只要有机会,我们还是可以尝试一下“英才教育”。
 
 
我为学校“十二五”发展建言
高一英语组郝珏
学校组织了这次“为学校‘十二五’发展建言献策”的活动,是领导高瞻远瞩,提升广大教职工主人翁意识的极具意义和价值的一次活动。我一直对学校的高速发展充满自豪,对学校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和同志们的辛劳和才能都深怀钦敬。但为了积极响应活动号召,特地来冒个泡吧。
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我有一点小小想法。
1.如容置疑,我们拥有一支高水平、高品德的教师队伍。从我们学校每年培养了这么多杰出人才就能够说明这一点。但白璧微瑕,有时也会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比如说有很多学生对任课老师颇有微词,但教师本人并不知情。矛盾多了,会有家长上访类的事情发生。其实学校每年都有学生给老师打分和书面评价,但只有问题较严重的,可能学校才会当面沟通了解,或许还会出于情面,说话留有余地。我想如果在打分的同时,让学生写出对老师的意见或建议,最后综合一下,放到学校网站的个人资料库里,这样老师都能了解学生对自己的看法,好的方面继续努力,不好的方面加以改进。这样可能更加有利于老师的成长,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2. 希望建言献策活动常态化。学校可以公开设立一个校长或书记邮箱,鼓励大家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为学校上的管理把脉献言。
关于学校的艺术活动,我也有一点小建议。
我们学校的活动精彩纷呈,各项比赛如火如荼,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后,对比赛结果很看重,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渠道被大家了解,展示自己的能力。我建议对于比赛结果的公示更加公开,适当地高调点!可以通过晨会、广播、电子滚动屏、或海报等多种方式对比赛结果进行公示。这是对学生特长能力的肯定,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产生积极效应。
 
 
 
我为学校“十二五”发展建言
初二年级  虞慧文
       一段时间来,一直关注着学生的大课间活动。活动可谓丰富多彩,而且内容不断创新。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组织性,纪律性,而且能够让他们在课间有一个放松身心,锻炼身体的机会。如果在类似的活动中能够有教工的参与岂不更好?长期以来,老师们的活动范围几乎是教室,办公室;办公室,教室这样的两点一线,课后就是改作业和备课,难得能够活动活动,锻炼锻炼。尽管学校置办了运动设施,开放了运动场馆,但是绝大部分老师没有主动运动的意识,如果学校能够组织一个类似“工间操”的活动,号召并要求大家出来活动一下,对提高教工们的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只有身体好了,心情好了,工作才会更有干劲,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更好的落到实处。
 
我为学校“十二五”发展建言
初二年级    刘燕红
学校为方便外语小班上课,安排了外语小教室。 但经常有老师发现除上课时间外,尤其是在中午休息及下午放学后,经常有学生在小教室吃东西,闲聊或用小教室的电脑玩游戏。 这样一方面对小教室卫生的维护造成了困难,另方面也会对小教室的电教设备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坏。 形成这一现象主要是小教室钥匙管理上有缺失之处。 因为小教室基本每学年都要进行轮换。 很多小教室的钥匙为使用方便,基本是老师有一把,学生手里至少有一把。 有些学生为了随时进入小教室,经常借用甚至私自另配钥匙。 小教室轮换后,学生手里的很多钥匙都不会归还,造成小教室的钥匙基本处于无管理的状态,使得学生可以很方便地进入本班甚至是别班的小教室。 另外,有的班级上课后不能及时锁门也为学生进入小教室提供了方便。
为了更好地进行小教室管理,能否考虑在中午休息及下午放学后安排人员负责小教室检查及清理。 若没有相关班级的老师在场,请学生不要在非上课时间在小教室逗留。以便更好得保持小教室卫生及维护学校电教设备的安全。
 
 
“十二五”建言
高三语文组庞臻
一、举办“家长沙龙”
以往的家长会主要是起到传达和通报的作用,家长之间、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双向交流明显不够充分。而且,不可否认,部分家长并不知道如何科学地进行素质教育和习惯养成。我建议可以用家长沙龙的形式,让家长作为志愿者主动参与学校事务。可以以班级(也可以小至外语小班,大至平行班、年级组)为单位,由老师(可以是任课老师、班主任等)定期组织部分学生家长和个别优秀的(或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在学校或学校以外的地点,开展交流讨论等联谊活动。可以请优秀学生的家长(或在某一方面特别有教育心得的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经验,请优秀学生现身说法,请特长学生展示才艺,这样既可以加强师生、教师与家长、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可以发挥典型学生、典型家长的教育引导作用,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二、举办“中外学生沙龙”
学校培养英才的目的是让学生具有中国灵魂与世界胸怀。我建议可以用中外学生沙龙的形式,在外办等部门的协助下,最大限度地借助来我校学习的外国交流学生,开展他们与在校学生之间的全方位交流。比如,获美国总统奖学金的交流学生思想开放民主、个性鲜明张扬、敢于挑战权威、注重实用能力……这些品质对我们在校学生能有很好的启示;外方学生也能在中方学生的帮助下对中国文化与中国语言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是一个双赢的做法!
 
 
我为学校“十二五”发展建言献策
献策人:孔小囡
一、教师队伍建设的努力方向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已经来到外校有六个年头,从高中到初中,感谢学校对我的器重和栽培。这六年里,要感谢我遇到的两个好师傅:初中时期的朱海燕老师,高中时期的尚媛媛老师;还有之前所在年级组的各位有经验的教师:孙春红,史苏萍,李爱云和余卫星等;正是由于他们的教育与爱护,叮咛和指导,才能使我在这六年中的茁壮地成长。
所以我的第一条建议是:希望学校能够继续实行师徒制,并且能够把它进一步细化,比如说,每学期可以在学校的组织下进行师徒座谈,内容可以包括谈教学:对师傅已听的徒弟的公开课进行评价,或是徒弟可以对自己已听师傅或其他老师的公开课畅所欲言;谈人生:师傅来协助徒弟们规划好职业,树立好目标;当然,内容可以很多样,但是每次师徒聚会都应该围绕一个主题,这样才能把我们外校“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发扬下去,年轻人也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各教辅部门的功能完善和转换
想说一点和我们教师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学校食堂的早饭。这学期,学校后勤把早上供应早饭的时间缩短了半个小时,这样给食堂留了充裕的时间来准备午餐。但是,据我所知,这个时间上的变化却导致了很多教师,特别是有早上一二节课的教师,没有早饭吃。当然,也许有人会说,早来点不就可以了么,但是对于家住比较远的人,早上的时间受很多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比如路况,比如恶劣天气,家里孩子小,以甚至身体状况等等,那么这半个小时的时间就会显得弥足珍贵。很多老师经常饿着肚子上完两节课,两节课后,由于已过了食堂放饭的时间,就继续没饭吃,饿着肚子挨到中午,每个人都知道早饭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当然,我们也理解食堂每天准备三餐的工作与时间压力,那么学校后勤能不能想出一个两全之策,帮助我们这些老师解决早饭问题呢?!
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都能够换个位思考,互相理解并能充分体谅我们这些战斗在一线的老师的难处,采用人性化制度,比如说可以通过允许其他老师帮忙代领,或者把早饭发放到各个办公室,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南京外国语学校十二五规划建议
高二语文   姚树义
学者谢泳在《靠不住的历史》中写道:“任何宏大的建筑都有可能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湮灭,只有文字才能永存下来,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
由此我想,南京外国语学校建校将近50年,正如这个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样,南外也由一所外语专业学校发展成为一所兼具中国普通完全中学和国际交流机构的教育名所;它的名气也由当年共济于全国十三所外语学校的普通一员而成为领先于其他十三所外语学校,并且在国内外享有了一所普通中学难以望其项背的名声。正如董校长所言,南外的成功得益于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一大批教职工的艰苦卓越的奋斗,正是这两点,保证了南外在全国中小学教育普遍庸俗化、功利化的背景下独树一帜!
南外取得的一系列成绩由校史馆予以呈现,一张张奖状、一座座奖杯、一帧帧照片是我们全体师生共同的精神财富。然而我校数量庞大的各学科的名特优教师的另一种隐形财富——他们的手写教案、讲课视频、备课资料,他们组织的备课组、教研组会议资料,他们在全国重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等等诸如此类文字资料,应该专门开辟一个“名特优教师文史资料馆”来珍藏。现在看来可能意义不大,然而到我校建校60 、70、80周年的时候,当这些名特优教师由于年龄原因退出教育教学的舞台时,这些文史资料将是我校乃至中国中学教育的宝贵资料。甚至,这个文史资料馆可以逐渐升格为“南京名特优教师文史资料博物馆”、“江苏省名特优教师文史资料博物馆”,这有可能成为南外校园文化建设的又一亮点。
众所周知,南师附中有闻名全国的“鲁迅纪念馆”,这是全国唯一的一所由中学主办的鲁迅纪念馆,这多少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由此,我建议,学校在十二规划中筹备、建设“南外名特优教师文史资料馆”,进而筹备“南京名特优教师文史资料馆”、“江苏省名特优教师文史资料博物馆”。一所文史资料馆最重要的是收藏材料,这一点学校可以向全校名特优教师征集他们手中的文史资料,例如备课笔记、讲话稿、论文、视频资料、名特优教师组织的备课组、教研组会议资料。当然,这是一个初步设想,到底是哪些资料属于文史资料,还可以再论证、讨论。
 
南京外国语学校十二五规划建议
有关于选修课开设的建议
  
第一、选修课的课程:学校开设的选修课,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知识与修养、运动技能、学科竞赛。我以为,可以更多的开设一些实践性的选修课,以培养学生生活技能,比如缝纫、电工基础、木工基础、花艺与花卉栽培、厨艺如中华美食介绍和实践、美发与化妆、西方礼仪、家装设计与基础实践、理化生的实验性课程、焦点访谈、电影电视制作基础、建筑美学、基础营销、金融基础实践、商学基础等等,以培养学生踏实的生活态度,掌握基础生活技能。
第二、选修课的时间:由教师自己申报时间,学校统一安排。因为很多选修课可能具有周期性或者需要更长的时间,所以任课教师提出自己的要求,然后与学校协商,尽可能的符合课程需求,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三、选修课的地位:应该把选修课和学校普通课程列在同等地位上,知识与技能必须两相结合,才能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第四、对选修课常规应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不可流于表面,以让学生有切实的收获。
第五、选修课的展示,学校提供更多的平台,展示教师和学生的选修课作品或者成绩、报告、照片等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