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精选(五)许亮亮、朱爱华、张玉娟

发布者:宣传外联处发布时间:2017-01-12浏览次数:924

我获得了什么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读后感

推荐人  许亮亮


带着对生命的另一份憧憬,无所事事的树叶在秋雨的声声督促中从泛黄的枝干上懒洋洋的飘下,任意涂抹着斑驳陆离的路面。一阵风过,从一个位置挪到另一个位置。

独自漫步在南大附近的小街,来到那个早已声名在外的旧书店。一本《西方哲学史讲演录》跃入了我的眼帘,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它的书名——让我想起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而让我毫不犹豫的掏出刚从老婆那里“申请的经费”买下它,是因为作者自序中说的一句话:“哲学的课程是枯燥的、乏味的,但我在讲课时总是努力融入自己的心灵体验和生命激情,按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不是遵循规范的教条圭臬来讲课。”

本书是根据武汉大学赵林教授《西方哲学史》的课堂录音整理而成的(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全书思路清晰,文笔简洁,深入浅出的展示了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基督教、欧洲大陆理性派直至康德、黑格尔哲学的精神内涵和演进历程,清晰的勾勒出各种哲学观点之间传承嬗变的逻辑图景。近一个月的阅读也确实没有让我失望。

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哲学不应是躺在已逝哲学家的思想青冢中剔精究微、引经据典、沾沾自喜,而应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面对宇宙万象的独立思考和对人类命运深切体察——一种性灵通达的人生智慧!我们从事教育,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知识的传授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世界的科学眼光和合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正如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讲课时所说:“我并不是教你们哲学知识,而是教你们如何哲学的进行思维。”

它让我明白怀疑精神不应是人云亦云的随声附和,也不是盲目武断的信口开河,而应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豁然开朗——一种“有教养的怀疑精神”。我们要鼓励青年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因为这是一切杰出人物普遍具有的优点。正如亚里士多德否定柏拉图,康德批判休谟,马克思抛弃黑格尔,莫不如此。但是我们要提醒学生怀疑和批判必须建立在对怀疑对象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必须真正懂得了所怀疑的对象,才有资格去怀疑。如果不知道所要批判的观点背后的深刻内涵,一上来就说“不”,恰恰说明自己的无知、肤浅和缺乏教养。所以,对待任何知识不要随意的崇拜或是批判,而要将它放在特定的历史进程中辩证的去审视、研究和思考,“走进她的内心再出来”。

它让我明白要真正理解一个思想家必须把他的观点放在整个历史的思想长河中考量和探索。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在西方哲学的深厚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代表着西方哲学发展史重要阶段。许多人认为学习马克思哲学可以不了解西方哲学史,甚至将马克思哲学剥离出来,与西方哲学相对立。这些做法不仅不是对马克思哲学的提升和推崇,相反是一种玷污和贬损。两千年的西方哲学传统的沃土恰恰是马克思哲学得以枝繁叶茂的根本原因。如果将其孤立出来,那它就只剩一堆枯燥乏味的哲学教条了。所以要想真正弄清楚马克思哲学,就必须好好学习研究西方哲学史。

莱布尼茨说:“每一颗露珠都以自己的方式折射出一个世界。”书与读书的人不也是如此吗?已是初冬,书读完了,二十多天的时间,两千多年的时空穿越,在对这些思想圣贤的顶礼膜拜中,我感受着他们的内心澎湃,体验着他们的深邃哲思。

我突然问我自己获得了什么呢。

我回答,

乐观,自信。




《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插图版)

——推荐人 朱爱华


   国家的命运如人的命运,紧要处只有几步。 她曾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拥有近乎完美的文明。近代以来,从难以言说的积贫积弱、备受凌辱,到重新谋求在国际体系中的巅峰崛起,是哪些人物先踏过荆丛,为后人的探索蹬出了道路?是哪些瞬间制造了险胜,改变了历史的关键节点?是哪些事件、哪些思想,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推动力量?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史经验使我们清楚,选择什么可能带来什么结果、抛弃什么可能避免什么损害。

   本书对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进行了大跨度的回溯性观照。选取了自近代以来影响中国命运、推动民族复兴进程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展开叙述,清晰勾勒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为买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线性轨迹。

   全书在唯物史观框架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选用和整理,对各个历史事件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展示和解读,其中不乏对新闻公报和部分解密历史档案的运用,力求使读者客观全面地了解历史真实,并透过具体事件,感悟历史规律。全书在立论、取材和叙述风格等方面,力争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写历史事件而不沉闷,写政治理论而不枯燥,写哲学思辨而不说教,体现鲜活的时代气息和对实践的参考价值,尤其适合教师和在校青少年阅读。





《怀疑的化学家》导读

——推荐人 张玉娟


怀疑精神是科学永恒的魅力的显现。“摧毁古人的全部自然哲学,并创立自然哲学学派的新学说”恰恰是17世纪前后数代自然哲学家内心追求的真实写照。

《怀疑的化学家》是被称为“近代化学的奠基者”的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罗伯特·波义耳(Robert Boyle1627—1691)的一部代表作,它旨在以实验为基础摧毁一切旧自然哲学的物质学说的不可靠的实验基础,其中也夹杂有他对物质之谜的构想,一种不同于以前的任何一种原子论或微粒论的构想这种构想贯穿于其全部自然哲学(包括物理、化学、炼金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之中。

《怀疑的化学家》是对话体的论战著作,是化学史上的一本“奇书”。在这本书中,“只有绅士才可被推荐为发言人”全书共分六部分,外加“序言”和“结论”等,所展现的是波义耳对当时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元素理论或化学家们的要素学说的质疑与批判。尽管它在表述微粒哲学见解时,在“用理智来衡度真理”时,显得十分犹疑,但它的批判,基于实验的批判,却是至为清晰的、锐利的。它虽没有促使17世纪的化学家们从整体上接受微粒哲学的思维模式,但却使他们感到了震撼。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