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荐精选(二)薛霏霏、胡琳玲、吴杰、郭林、王琳

发布者:宣传外联处发布时间:2017-01-12浏览次数:929

葛格和底笛导读

     ——推荐人 薛菲菲


   这篇《葛格和底迪》选自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龙应台以生动的语言记叙了兄弟俩生活的几个片段,向我们充分地展示了这位母亲的教育智慧,尤其是对在兄弟关系中处于“情感弱势”的哥哥的关怀。妈妈能够在弟弟出生后,感受到哥哥的心理变化,用一个个的拥抱来化解哥哥的“怨气”,不得不让读者佩服这位母亲的温柔和聪慧。然而在哥哥挨打时,弟弟的挺身而出,也让读者动容于他俩的兄弟情深。

   也有弟弟的80后的我在看了这篇文章后心中泛起无数的涟漪,回想起童年时候与弟弟的“明争暗斗”,羡慕起兄弟俩母亲的“深明大义”,脑海里蹦出好些个“如果”,如果我妈当年也能多问问我的感受,如果我妈也能给我讲讲道理,如果......,其实已经没有如果。小时候的我跟故事中的“葛格”一样气弟弟,甚至还恨妈妈,但长大后的某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带大两个小孩的母亲是多么的不易,当年的气和恨现在都变成了对他们的爱和关怀。

   作者的智慧和想法值得二胎时代的我们来借鉴。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学校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是家庭教育的一把好手,当得了好妈妈,也一定能当得了好老师!


附:

葛格和底笛

1

  吃晚饭的时候到了,安安却不见踪影。

  妈妈扯着喉咙呼叫了一阵子之后,开始寻找。游戏间灯还亮着,散着一地的玩具。沙发垫子全被卸了下来,东一块西一块地搭成一座城堡。安安在哪里?刚刚还在城堡底下钻来钻去。

  三岁的弟弟(念做“底笛”)已经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两条腿晃着晃着。哥哥(念做“葛格”)吃饭罗!

  草地上都结了冰,天也黑了,安安不可能在花园里。这孩子野到哪里去了?妈妈渐渐生起气来。

  卧房黑着,妈妈捻亮了灯,赫然发现安安蜷曲在被子里头,脸埋在枕头上,只露出一点脑后的头发。

  生病了吗?妈妈坐到床上,掀开被子,把孩子扳过来。

  安安一脸的眼泪。枕头也是湿的。

  “怎么了?”妈妈惊异地问。

  不说话。新的泪水又沁沁涌出来。

  “到底怎么了?你说话呀!”

  摇摇头,不说话,一脸倔强。

  妈妈就知道了,现在需要的不是语言。她把安安抱起来,搂在怀里,像搂一个婴儿一样。安安的头靠在妈妈肩上,胸贴着妈妈的胸。安静着。

  过了一会儿,妈妈轻声说:“现在可以说了吗?谁对你不起了?”

  安安坐直身子,揉揉眼睛,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没有啦!只是看到你刚刚去抱弟弟那个样子,你一直在亲他,看着他笑……我觉得你比较爱弟弟……”

  妈妈斜睇着安安,半笑不笑地说:

  “你现在还这么觉得吗?”

  安安潮湿的眼睛微微笑了,把头埋在母亲颈间,紧紧紧紧地搂着。

2

  妈妈不是没有准备的。

  安安近四岁的时候,妈妈的肚子已经大得不像话,好像一个随时要掉下来的大西瓜。安安把耳朵贴在这个大西瓜上,仔细听里头的声音;听说里头那个家伙会游泳,有点儿笨,可是长得还可爱。我们两个本来都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别送给妈妈做女人的礼物。最重要的是,里面那个家伙出来的时候,会给我从天上带个礼物来。

  飞飞从肚子里头出来的时候,果真带来了一个给哥哥的礼物:一辆会翻筋斗的越野跑车。安安觉得,这婴儿虽然哭声大得吓人,可是挺讲信用的,还可以忍受。

  妈妈听说过许多恐怖故事,都跟老二的出生有关。老大用枕头闷死老二;老大在大人背后把老二的手臂拧得一块青一块紫;老大把熟睡中的老二从床上推下去;老大用铅笔刺老二的屁股;老大用牙齿咬老二的鼻子……

  妈妈私下希望那从子宫里带出来的越野跑车会软化老大的心,不让他恶从胆边生,干下不可弥补的罪行。从医院回到家中之后,她就有点提心吊胆的,等着贺客上门。

  住对面的艾瑞卡第一个来按铃。妈妈斜躺在客厅沙发上,正搂着婴儿喂着奶,当然是妈妈自己身上的奶。艾瑞卡手里有两包礼物,一踩进客厅就问:“老大呢?”

  安安从书堆里抬起头,看见礼物眼睛一亮。


  艾瑞卡半蹲在他面前,递过礼物,说:

  “今天是来看新宝宝的,可是安安是老大,安安更重要。艾瑞卡先给你礼物,然后才去看弟弟,你同意吗?”

  安安愉快地同意了,快手快脚地拆着礼物。艾瑞卡向妈妈那儿走去。

  “你怎么这么聪明?”妈妈又是感激,又是佩服。

  “哎呀——”艾瑞卡把“呀”拖得长长的,一面用手无限温柔地抚着新生婴儿柔软若丝的头发,“这可太重要啦!我老二出生的时候啊,老大差点把他给谋杀了,用枕头压,屁股还坐在上面呢!用指头掐,打耳光,用铅笔尖……无所不用其极哩……”

  她压低了声音说:“小东西真真美极了……”

  临走时,艾瑞卡在大门口又亲了亲安安,大声对妈妈喝着:“我觉得还是老大比较漂亮,你说呢?”

  然后摇摇手,离去。

  此后,妈妈发现,人类分两种:那做过父母的,而且养过两个孩子以上的,多半和艾瑞卡一样,来看婴儿时,不会忘记多带一份给老大的礼。那不曾做过父母或只有独生儿女的,只带来一份礼。

  他们一进门就问:

  “Baby在哪里?”

  为他们开门的,只比他们膝盖高一点点的老大,站在门边阴影里。

  他们大步走向婴儿小床,低下头去发出热烈的赞赏的声音:

  “看那睫毛,多么长,多么浓密!看那头发,哇,一生下来就那么多头发,多么细,多么柔软!看看看!看那小手,肥肥短短的可爱死了……”

  客人努起嘴唇,发出“啧啧”的亲嘴声,不时“哦——吔——啊”做出无限爱怜的各种表情。

  老大远远地看着。

  客人把礼物打开:“你看,浅蓝的颜色,最好的质料呢!Baby的皮肤嫩,最配了……”

  “来来来,让我抱抱Baby……”

  客人抱起香香软软的娃娃,来回跟着,嘴里开始哼起摇篮曲,眼睛眯起来,流露出万分沉醉的柔情蜜意。

  老大在远处的台阶上坐下来,手支着下巴,看着这边。

  直到走,客人都没注意到客厅里还有另外一个孩子,一个他本来认识的孩子。

  晚上,该刷牙了,老大爬上小椅子,面对着洗手台上的镜子,左看看,右看看,看自己。

  “喊?”妈妈好奇地瞅着。

  “妈妈,”老大的眼睛不离开镜子里的自己,“妈妈,我的睫毛不长吗?”他眨眨眼睛。

  “长呀!”

  “不密吗?”

  “密呀!你怎么了?”

  “妈妈,”他的眼睛有点困惑地盯着自己,“我的头发不软吗?我的手,妈妈,我的手不可爱吗?……”

  妈妈放下了手中的梳子,把老大拥进怀里,竟觉得心酸起来。

3

  那香香软软的娃娃开始长成一个白白胖胖的小鬈毛。一头鬈发下面是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睁开来看见世界就笑。妈妈看着他,觉得自己像被一块大磁铁吸住了,怎么也离不开那巨大的魔力。她着迷似地想吻他,帮他穿小衣服时、喂他吃麦片时、为他洗澡时、牵着他手学走路时,无时无刻她不在吻着娃娃的头发、脸颊、脖子、肩膀、肚子、屁股、腿、脚指头……她就这么不看时间、不看地点、忘了自己是谁地吻着那肥嘟嘟的小鬈毛。

  同时,老大变得麻烦起来。

  该刷牙的时候,他不刷牙。妈妈先用哄的,然后用劝的,然后开始尖声喊叫,然后开始威胁“一、二、三”,然后,妈妈把头梳拿在手上,老大挨打了。他哼哼啊啊地哭着,这才蹬上了小椅子,开始刷牙。

  该吃饭的时候,他不吃饭。

  “我不吃。”他环抱着手臂,很“酷”地扬起下巴,表示坚决。

  “为什么?”

  “我不饿。”

  “不饿也要吃。定时定量还需要解释吗?”妈妈开始觉得这六岁的孩子真是不可理喻,都六岁了!

  那两岁的小鬈毛一旁快乐地吃着麦片,唏哩哗啦地发出猪食的声响。他抬起脸,一脸都是黏黏糊糊的麦片,妈妈扑哧笑了出来。

  “我不吃。”老大再度宣布。

  妈妈整了整脸色,开始劝,然后开始尖声斥喝,然后开始威胁“一、二、三”,然后,妈妈把木匙拿在手里,老大挨打了。他哼哼啊啊地哭着,这才开始低头吃饭,眼泪扑簌簌落在饭里。

  妈妈觉得累极了。她气急败坏地说:

  “从起床、穿衣、刷牙、洗脸、吃饭……每一件事都要我用尽力气缠三十分钟你才肯去做——我怎么受得了啊你?”

  她用手扯着前额一撮头发:“你看见没有?妈妈满头白发,都是累出来的,你替我想想好不好?妈妈老死了,你就没有妈了……”

  老大止住了眼泪,只是低着头。

  “哥哥笨蛋!”

  那小的突然冒出一句刚学来的话,在这节骨眼用上了。妈妈忍俊不住想笑,看看老大紧绷的脸,只好打住。

  “哥哥该打。”

  小的觑着妈妈掩藏的笑意,讨好地再加上一句,大眼睛闪着狡狯的光。妈妈再也忍不住大笑起来。老大涨红了脸,推开盘子,愤然站起来,走了出去。

  妈妈愣了一下,赶紧跟了过去。

4

  “你比较爱弟弟。”

  安安斩钉截铁地说,两手抄在裤袋里。

  妈妈坐在楼梯的一阶,面对着他,一手支着下巴。

  “你说说看我怎么比较爱弟弟。”

  “他可以不刷牙,他可以不吃饭,他可以不洗脸……他什么都可以我什么都不可以!”

  “安安,”妈妈尽量温柔地说,“他才两岁;你两岁的时候也是什么都可以的。”

  老大不可置信地望着妈妈:“我两岁的时候也那么坏吗?”

  “更坏。”妈妈把稍微有点松动的老大拉过来,让他坐在自己膝上,“你两岁的时候,家里只有你一个小孩,你以为你是国王,天不怕地不怕的。现在弟弟什么都得和你分,可是你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和全部的世界就属于你一个人。所以你那时候比现在的弟弟还坏哪!”

  “哦——”老大似乎是理解了,又似乎是在缅怀过去那美好的时光。

  “妈妈问你,现在新衣服都是买给谁的?”


  小鬈毛也早来到一旁,跪在地板上玩汽车,嘴里不时发出“嘟嘟”的声音。

  “我。”

  “对呀!弟弟穿的全是你穿过的旧衣服对不对?”

  老大点点头。他已经没有气了,但他享受着坐在妈妈膝上暂时独占她的快乐。

  “好,每个星期五下午妈妈带谁去看戏?”

  “带我。”

  “好,晚上讲《西游记》、《水浒传》、侯文詠顽皮故事、小野的绿树懒人——是给谁讲的?”

  “给我。”

  “冬天爸爸要带去阿尔卑斯山滑雪的是谁?”

  “我。”

  “谁可以用那个天文望远镜看月亮?”

  “我。”

  “安安,”妈妈把儿子扳过来,四目相对,“有些事是六岁的人可以做的,有些是两岁的人可以做的。对不对?”

  “对,”儿子点头,“可是,我有时候好羡慕弟弟,好想跟他一样……”

  “这么说——”妈妈认真地想了想,问道:“你要不要也穿纸尿裤呢?”

  “啊——”安安惊跳起来,两只手指捏着鼻子,觉得很可笑地说:“不要不要不要——”

  他傍着小鬈毛趴在地上,手里推着一辆火柴盒大小的誓车,口里发出“打滴打滴”的警笛声,和弟弟的载猪车来来回回配合着。

  两个头颅并在一起,妈妈注意到,两人头发的颜色竟是一模一样的。

5

  妈妈在花园里工作。她把郁金香和水仙的种子埋进地里,希望春天来时,园子里会有风信子的香味。郁金香不香,但那花花绿绿的蓓蕾十分美丽,而且拇指姑娘应该就是从郁金香的蓓蕾里长出来的。

  穿过厨房,她没忘记往热腾腾的烤箱望了一眼,时候还没到。在洗手的时候,飞飞踱到她身边来,有事没事地叫了声“妈妈”。她“嗯”了一声,径自走出洗手间,想想,什么地方不对,又回过头来,往下仔细地看了看小鬈毛。

  她呆了。

  老二身上的套头毛衣上全是洞,大大小小歪七竖八的洞,剪刀剪出来的洞。灯心绒裤腿被剪成碎条子,像当年嬉皮穿的须须牛仔裤一样,一条长一条短。

  老二一身破烂不堪的衣服,像个叫花子似地站在那里。他在那儿微笑着,脸上还刚巧黏着一粒饭。

  “你你你——”妈妈倒抽一口凉气,这才又看见他的袜子也剪了几个大洞,露出脚指头。

  老二天使似地微笑着:“哥哥弄的呀!”

  妈妈从喉咙里发出一种野兽呻吟的声音,冲上楼去,猛力推开安安的房门;安安正坐在地上组合一艘船。

  “安安。”妈妈极凶狠地大声吼着。

  “嗯?”安安扬起脸。

  “弟弟身上的衣服是谁剪的?”妈妈庞大的身躯堵在门口,两手叉着腰。

  老大欲言又止,瞥了妈妈一眼,把头低下去,半晌,幽幽地说:

  “妈妈,对不起。”

  “对不起也没有用,你暴殄天物——”想想孩子大概听不懂,妈妈连珠炮般接下去:“你破坏东西呀你,人家索马利亚的孩子饿死了,你还会把好好的衣服剪坏而且剪刀伤了人怎么办你?究竟在打什么主意你?”

  “本来,”安安喏喏地小声地说,“本来是想试试那把新剪刀有多利……”

  “后来呢?”妈妈竟然又想笑了。

  “后来……我也不知道哇……不知道怎么就剪了那么多洞……我气他。”声音小得快听不见了。

  “什么?”妈妈以为没听清楚。

  “我气他。”

  挂着一身破布的老二从妈妈腿后钻了过来,挨着老大坐下。

  “把手伸出来。”妈妈说。

  老大很快地把手藏在衣服里,连声说:“不要打不要打……”老二伸出两手环抱着哥哥的头,把整个身子覆在哥哥身上,大声叫着:“不要打不要打……”

  两兄弟相依为命地抱成一团。再抬起头来时,发现妈妈已经不在那儿了。

一屋子的蛋糕香气。


                                     ——出自《孩子你慢慢来》 龙应台






透过美国的“衡水中学”模式浅谈对我们中小学教育的反思

                  ——《美国的“衡水中学”》读后感

推荐人 胡琳玲


衡水中学,一个以严格的封闭式管理和令人叹为观止的高考升学率闻名的中学,已然成为中国教育界的一种现象。衡水中学是这样的:学生怎么走路,怎么坐,走路的时候怎么拿东西,怎么回答问题,甚至上厕所之后怎么洗手,都有严格规定。课堂上别的同学发言的时候,全班同学按规定动作看着他。在教室里,学生必须学会使用两种统一的音量说话,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使用哪种音量。如果哪个同学在课堂上有小动作,老师会立即停止上课,然后全班讨论怎么“帮助”他克服这个坏毛病。

公知们会对这种学校有什么评论呢?这哪是培养人才,纯粹是培养机器。我们的主流舆论,早在20年前就开始鄙视“以考大学为核心”的中学教育,认为素质教育才是最重要的。甚至有舆论认为,让孩子处处按规定动作行为,是对人性的摧残。

诚然,关于衡水中学的争议一直就没有停止过,连《中国青年报》也做过《七成网友不认可衡中模式》的报道。当今社会已深度分化,不同阶层的生存境况和意愿诉求大不相同,有不同意见不足为奇,但抛开一切纷争,单就衡水中学的做法所体现出来的对塑造学生品行的追求而言,是有很多值得称许之处的。

就连在美国这样一个崇尚自由,强调个性的自由国度,类似于衡水中学这样的学校也是存在的,而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种学校在今天的美国就是KIPP (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 学校系统。从 KIPP 在美国的成功,也可以反衬出我们国家目前中小学教育的某些偏差,即过度放大孩子的所谓成长自主权。强调孩子的自由发展,却往往忽视了最起码的礼貌规则教育;推崇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培养,却常常陷孩子于各种课外碌碌补习之中。坚毅、自控、热忱、社交、感恩、乐观和好奇,这七个KIPP的核心品质放到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过时,放到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不会显得突兀,不论对于穷人,还是富人,KIPP所坚持的准则、品行都是适用的。


附:

美国的“衡水中学”

   在美国,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面临的挑战比普通的中国孩子大得多。由于很难得到足够的监督和管教,他们往往缺少自控能力。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从高中毕业,不是因为高中文凭很难拿,也不是因为生活所迫要挣钱养家,而是因为沉溺于毒品和聚会,他们连每天按时上学都做不到。

   教育扶贫的难度,可能会超出一些理想主义者的想象。因为家庭和环境对人的影响实在是太厉害了。可是美国公立学校改革中诞生了这样一个奇葩——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知识就是力量”项目)。在这个学校系统上学的绝大多数孩子来自穷人家庭,其大学升学率却超过80%。要知道,美国贫困家庭的孩子能考上大学的只有8%!而它的管理之严格,堪比中国的衡水中学。

   1993年,青年教师麦克·范伯格和戴夫·莱文因为不满当时公立学校的落后局面,决定创立自己的学校系统——KIPPKIPP是给穷人准备的学校,专门在美国各地最差的学区办学,现在遍布全美的几十所学校,拥有两万多名学生。学生中90%是黑人和墨西哥裔,87%来自贫困家庭。KIPP录取学生的方式很独特——不看学生之前的成绩,而是采取抽签的形式。正因为入学没有选拔,KIPP取得的成就才更令人敬畏。KIPP的学生在五年级入学的时候,其数学和英文成绩在全学区排位落后两个百分点,到八年级时,他们的成绩100%超过平均水平,在其所在城市的所有学校中名列前茅。

   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第一个办法非常简单:不是家庭和环境因素不好改变吗?那就干脆让学生每天在学校多待几个小时。一般美国中小学的学习都是早上8点多开始,下午3点结束,而这里则是早上725分开始,下午430分结束。这意味着,学生要在早上五六点钟起床,晚上五六点钟才能回到家里。不但如此,KIPP还在星期六上半天课。但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这里所接受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KIPP的理念,可以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概括。

   一个中心,就是一定要考上大学。“大学”,是KIPP学校里最常出现的词语。老师跟学生说的话,跟家长说的话,学校里的各种口号,处处体现“上大学”这个中心目标——哪怕他们只不过是初中生。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被领着去大学访问,去接触从KIPP毕业并成功考上大学的校友,树立自己有朝一日也要上大学的愿望。教室用各个大学的名字命名。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心仪的大学。两个基本点,叫作“Work hardBe nice”(努力学习,好好做人)。这两句听起来很俗的话,绝对不是随便说着玩的。除了更长的在校时间,学生每天还要做两个小时的家庭作业。在美国学校普遍鼓励讨论的情况下,这里的学生每天早上做数学题的时间则要求必须保持安静。前段时间有报道说英国首相卡梅伦不知道9乘以8等于多少,而在KIPP,学生们必须大声背诵乘法口诀,同时还要声情并茂地打节拍。学校爱让学生喊各种励志口号,而且是在教室里由老师领着喊,比如一边拍桌子一边喊“Read baby read!(读书吧,亲!)”提高学习强度,加强精神鼓励。这两条措施深得中国学校的真传。KIPP绝对不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学校:怎么走路,怎么坐,走路的时候怎么拿东西,甚至上厕所之后怎么洗手,洗手之后用几张纸擦手,都有严格规定。

   课堂上有同学发言时,全班同学按规定动作看着他;在教室里,学生必须学会使用两种统一的音量说话;如果哪个同学在课堂上有小动作,老师会立即停止讲课,然后全班讨论怎么帮助他克服这个坏毛病。这些规定,就是KIPP所谓的“Be nice”。对KIPP来说,“好好做人”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系列详尽的行为准则。

   KIPP的学生有7个目标品质:坚毅、自控、热忱、社交、感恩、乐观和好奇。这七个品质成了KIPP的“核心价值观”。KIPP用铺天盖地的标语和口号往学生的脑子里灌输价值观,不过采取的方式更加灵活多变。比如我们都听说过“斯坦福棉花糖实验”,说那些能坚持不吃第一块棉花糖,一直等到实验人员拿来第二块棉花糖再吃,表现出强大自控能力的孩子,最后都会有出息。显然,KIPP的每个学生都知道这个典故,因为学校给他们的T恤衫上印的不是“自控”这个名词,而是“别吃那块棉花糖”!

   KIPP还别出心裁地搞了一个CPACharacter Point Average,品格平均绩点),与一般学校常用的GPAGrade Point Average,成绩平均绩点)并列。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学生在这7个品质方面打分。一旦发现短板,就进行个别谈话,而且还会通知家长,共同研究怎么改进。这里有非常严格的礼貌教育,比如十分强调的几点是:坐直、倾听、敢于提问与回答、点头、眼睛盯着说话的人看。一个人如果到KIPP访问,有机会找个学生交谈的话,他可能会有一种受宠若惊的不适应感。这个学生会非常谦逊地注视你,用心倾听你的话,一边听还一边点头。你可能会在一瞬间有一种自己突然变成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的感觉。

   但真正了不起的是KIPP的师生。“努力学习,好好做人”——这两条其实说的都是自控力,前者是学习中的自控,后者是人际交往中的自控。为什么KIPP最喜欢自控力?现在有一句流行的话:“以一般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谈不上拼天赋。”其实是有道理的。一个有自控力的人,生活再差也差不到哪儿去,自控力是比想象力更为基本和行之有效的个人素质,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一步






读时寒冰《人性危机》有感

                            ——推荐人  吴杰


     有一次,我向一位德国记者请教了一个问题:“中国在国际上那么隐忍退让,甚至以大慈善家的豪气用巨资援助他国,为何国际上还不断提及中国威胁论?”

   这位德国记者反问了一句话:“一个敢卖有毒食品给自己同胞的民族,一个不惜以残害自己同胞来追逐金钱的民族,一个不懂得爱自己同胞的国家,底线在哪里?什么事不敢做?你难道不觉得这很可怕吗?”

   这个回答让我感到深深的震撼。

     一、按时寒冰的博学与知识面,他对这种公共事件早已关注,按他悲天悯人的性格,早就分析到了民族层次的高度,惊诧于他感到深深的震撼

     二、每个事物都有多面性,光明面与阴暗面,何况中国这样的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阶段,社会还未成型时期,政府粗放式的管理,商人惯常急功近利的想法,做出这样的事件,也岂非一国独有,美国也经历过假货泛滥的历史,19世纪德国的工业产品多被邻国诟病,嗤之以鼻。

     三、当然狡猾的德国记者从中国的内部找到了中国社会没有底线的根基,但德国的历史又好到了哪里?不说二战的不堪,人道的毁灭,种族的灭绝,就算他在19世纪在非洲纳米比亚屠杀土著的事实,它参与的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等,它又作出了何种诚恳的道歉与赔偿?再说说老牌的发达国家哪个有清清白白靠自身的历史,哪个不是鲜血淋淋的嗜血史,中国有句俗话叫“窃国者侯,窃钩者诛”,我们当地有句话叫“强盗干训什(强盗教训小偷)”,他们又何曾光彩,只是如今上了岸,在教训还在河里的过河者,我们是内剥,他们是外侵,我们是如今,他们是曾经,我们是外儒内法,他们现在是外法内儒,哪个比哪个光彩呢?




曹文轩:以文为家 以笔为马导读

                     ——推荐人 郭林


曹文轩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是北大的教授,国内首位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作家。撇去浮名不谈,我们专就这篇报道文章来看,还是颇有所获的。

这篇文章谈文学、读书与人生。什么是儿童文学?随着中国发展越来越快,做儿童文学的越来越多,铺天盖地,却又是良莠不齐,害人匪浅。曹先生以为儿童文学首先是文学,不是蹲下来去搞能够让儿童接受的毫无意义的东西,而是做能够伴随孩子精神成长,并对其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东西。它不是喧嚣的、热闹的、空洞的,它可以是忧伤的、悲悯的、高雅的、纯净的。儿童是人生的起点,从儿童开始读书其实就已经在塑造自己的人生。

人的性格可能带有先天性,不易改变,但人的气质是可以通过读书来塑造的,所以读书显得尤为重要。读书重要,读什么书也至关重要,甚至怎样读书也重要。天下书很多,人是各异的,天下没有完全相同个性思想的两个人,但大家可以各赋禀异,大放异彩。也就是说,读书可以不一样。但是大家又可以相通、共鸣,所以那些经典的、基本的书又是我们必须要读的。至于剩余的开拓则靠自己的兴趣与毅力。

读书之余当尝试写作,在写作中凝练思想,锤炼意志。读与写密不可分,写是读的深化。现代文学一部分侧重于思想,一部分流于矫揉造作的煽情。曹先生以为前者是古典文学的一种叛逆,是有意为之。而后者则不可为之。此言甚至。人需要有悲悯情怀,文学也需要。长久得一本正经人也会麻木变得没有情调,所以曹先生说经典作家不仅是能警惕世人,也能感动世人。


附:

曹文轩:以文为家 以笔为马

44日,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上,曹文轩荣获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

国际安徒生奖由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于1956年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被誉为“儿童文学的诺贝尔奖”,旨在奖励世界范围内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和插画家。曹文轩实现了华人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近日,本报记者就儿童文学与读书创作等有关问题采访了曹文轩。

儿童文学是培养高雅趣味与高贵品质的文学

记者:首先祝贺你斩获国际安徒生奖。请问你如何看待这个奖项?以安徒生命名这个大奖是否意味着对经典儿童文学传统的一种接续?

曹文轩:中国儿童文学大河的源头之一就是安徒生,中国儿童文学的躯体里流淌着安徒生的血液。这鲜艳而纯净的血液一直滋润着中国的儿童文学。但是,现在儿童文学创作领域似乎有一种趋向,就是安徒生的种种品质和情调,比如忧伤、美感、悲悯、纯净、高雅,正从儿童文学的文字世界中褪去,代之而起的是喧哗、热闹、空洞的傻笑。中国一些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习惯于把过去一些值得怀念的美好东西摧毁掉。他们认为安徒生是可以怀疑的,要往安徒生脸上吐唾沫。好在,更多的人——包括我在内,认为安徒生是活着的,还活在他的作品里,他的作品以及他的人文精神和文学精神依然是人类所需要的,甚至是必需的。“国际安徒生奖”的设立以及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就是一个证明。

记者:安徒生奖颁奖词中提到你的作品“书写了关于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其实童年记忆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幸福与快乐的,可为什么你更愿意选择书写悲伤与苦痛?

曹文轩:我小的时候很贫穷。当时中国的农村发展很缓慢。自然灾害再加上人为因素,中国的经济状况不太好。但是,今天再回过头去看,我那样的一个童年,却给了我许多非常重要的生活积累。因为生活贫困,人人都满怀着真诚的爱。小时候的许多事至今仍在我头脑中留有极深的印象,这种艰苦生活是我提笔写作的一大原因,也是我今天创作的基础。

苦难主题确实是我作品的基本主题之一,这个主题不是凭空强加于我的文字的,而是我在对人性、存在、世界感知之后的切身体验,是我的一个判断。我相信这个判断是准确的。我并不拒绝苦难,实际上苦难是无法拒绝的。与其逃避它,不如接受它,永远在面对它的时候保持优雅的风度。与其仇恨它,不如面对它的时候抱有感恩之心。我愿意向我的读者传输这样一种对苦难的解读和态度。

记者:有的作家认为,儿童文学是写给小读者看的,因此内容浅显。我也感觉在儿童文学界似乎有一种“身份焦虑”,大家感到儿童文学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对此你怎么看?

曹文轩:从文学性来讲,儿童文学没有任何特殊性。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所具有的元素和品质是完全一致的——儿童文学是文学。如果只有“儿童”没有“文学”,这样的儿童文学只会停滞于读者的童年,是根本无法跟随这个读者一路前行的。优秀的儿童文学可以让一个孩子在长大以后,甚至垂暮之年,都还念念不忘,都还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优秀的儿童文学是可以伴随一个人的精神成长的。

一些儿童文学作家提出了“蹲下来写作”的概念。可是,大量被公认为一流的儿童文学作家对这种姿态都不屑一顾。E·B·怀特曾说:“任何专门蹲下来为孩子写作的人都是在浪费时间……任何东西,孩子都可以拿来玩。如果他们正处在一个能够抓住他们注意力的语境中,他们会喜欢那些让他们费劲的文字的。”蹲下,没有必要;儿童甚至厌恶蹲下来与他们说话的人,他们更喜欢仰视比他们高大的人的面孔。

经验告诉我们:儿童确实有儿童的天性,但他们是可培养、可塑造的。儿童文学应是一种培养他们高雅趣味、高贵品质的文学,而不是一味顺从他们天性的文学。所以,儿童文学的读者并非确定不变,我们可以用我们认为最好的、最理想的文字,将他们培养成最好、最理想的读者。

记者:据介绍你有50多种书被翻译到国外。你觉得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在向外传播的时候,是否还存在着不易逾越的文化隔阂?

曹文轩:世界上不存在一个只被本国民族所理解而世界无法理解的伟大作家。美国著名作家弗兰克·诺里斯在论什么样的作家为伟大作家时说:“成为本国头号伟大作家的,他必然不属于那个国家,他必将和托尔斯泰一样,是全世界的财富;提到托尔斯泰,难道不首先说他是小说家,其次才说他是俄国的,不是吗?”

所以,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应当积极走向世界。作为承继几千年文学传统的中国当代作家,有责任与世界各民族的作家一起,为人类创造最优秀的精神财富,并且通过自己文学的优质,对国际文化产生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研究走向世界的前提和方略。相信世界总有一天会克服偏见、语言等障碍,看到东方的中国有一块崭新的、并越来越生机勃勃的文场。

读书的后天伟力可以化普通为神奇

记者:怎么看待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意义?

曹文轩:读书人的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我认识的一些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不卑不亢、不骄不躁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你就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让人过目不忘。有时我想:如果这些先生不是读书人又将如何?且不说他们的内心因精神缺失会陷于平庸,就说其表,大概也是很难让人记住的。此时,我就会惊叹读书的后天伟力,它居然能将一个外表平平的人变得如此富有魅力,此时,你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记者:世界上读书人很多,但将书读好的人很少。读书也有门道。能否谈谈你的读书之道?

曹文轩:我认为个性是读书的关键,是读书能否获得最大利益的根本。很多人都在读书,但未必谁都能将书读好。而书读不好的原因之一是这个人的书读得全然没有个性。许多年前,我曾在北大的课堂上说:读书也有一个拒绝媚俗的问题。除了一些大家都应该读的基本书之外,一个人读书应有自己的选择。做人忌讳雷同,做文忌讳雷同,读书也忌讳雷同——读书一雷同,也就什么都雷同了。因此,聪明人读书,会独辟蹊径。一个人说:我不读别人读的书,只读别人不读的书。此说也许是狂言,也许是极端,但这份决断也有可取之处。到别人不常进入的领域去淘别人不淘的书,就会得到别人得不到的知识,就会发出另样的声音。这个道理如同走别人不曾走的路,就会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风景一般。

记者: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虽是好事,也有误区存在。可否结合当下的读书状况,谈一谈都要留意哪些读书的误区?

曹文轩:这些年我一直在关注一个无处不在的事实:当我们用尽天下最优美的言词去赞美读书时,我们却同时面临着很多的、无意义的、劣质的,甚至会使人堕落的书。这是我们面对的现实。这一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图书丰富的时代,却有可能是一个阅读质量下降的时代。读不读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甚至可以被解读为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息息相关。而我以为读什么书却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记者:那么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该如何选择图书,尤其是对于尚无分辨能力的孩子?

曹文轩: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除去那些有害的不可阅读的书之外,即使都是有益的书,也是有区分的:一种是用来打精神底子的,一种是用于打完精神底子再读的。这里,我们不必去衡量前者与后者谁更有价值,只是说,图书在进入孩子的阅读视野时,是有先后次序的,其情形犹如油漆漆门,先打底漆,而后才上面漆。

对于孩子而言,所谓的打精神底子的书,简单来说,就是那种大善、大美、大智慧的书。这里,善、美和智慧,是用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与孩子的认知能力相呼应。它们的功能是帮助一个孩子确定基本的、合理而健康的存在观、价值观以及高雅的情调与趣味。

另外,地有地脉,文有文脉,书也有文脉。我常常想起我小学五年级时的读书。那时候不像现在书多得满坑满谷。我的父亲当时是小学校长,他有一书柜书,里头有些鲁迅作品的单行本,我拿起这样的书看,一看就进入了痴迷状态。进入中学之后,我每每写起作文来,就觉得鲁迅的精神、鲁迅的思想,乃至鲁迅说话的语气与腔调,顺着我的笔杆静静地流淌到纸上。当时,我完全不知道那种东西叫什么,几十年后的今天,我终于知道了,那东西叫“文脉”。如果长久地接触不到有文脉的书,那么孩子们的写作可能会停滞在枯涩的状态之中。

经典的作家都是在做“感动文章”

记者:文章本身就是一种传统。能否谈一谈你写作的经验?好文章如何做?

曹文轩:写作对我来说有一种特殊的意义。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我都需要文字。无论是抒发,还是安抚,文字永远是我无法离开的。特别是当我在这个世界里碰得头破血流时,我就更需要它——由它建成的屋,是我的家。

不仅我自己如此,我也曾经给孩子们讲写作,我说:一个人能够写一手好文章,这是一个人的美德。你日后无论从事何种工作,从军也好,从政也好,从工从商也好,都得有一个基本的本领,就是写作的本领。也许我是一个写作的人,所以对于文章的形式非常在意。而这种文章的感觉,首先要从语文教育中获得。

记者:语文教育一大任务就是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这些年你以大学教授身份深度参与了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此中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曹文轩:审美教育并没有真正进入中国教育的视野,这是教育的一大缺失。这一缺失只能通过读书,特别是读一些优美的文学作品来弥补。事实上,文学自出生以来就一直具有这样的功能。我们人,不仅仅要成为有思想、有知识的人,还要成为有情调的人。而文学似乎比其他任何精神形式都更有助于培养人的情调。文学能用最简练的文字,在一刹那间,就把情调输入人的灵魂与血液。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也就是审美教育课。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当明确这个担当。在弥补现行教育的缺失方面,语文老师的责任和担当是无法替代的。

记者:谈到写作,不管是创作还是评论,往往各种观念与理论很流行,有时候是观念就像个筐,故事、题材都往里面装。

曹文轩:其实无论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在漫长的岁月中都在做着一篇“感动”的文章,但这个“感动”的文章到了现代派这里就不再做了。现代派的全部注意力都用在思想的深刻上。这种对思想深刻的无节制追求,到了后来几乎堕落为变态。当然,现代主义在将人类的思考引向形而上的思想疆域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现代派放弃做“感动”的文章则无疑是愚蠢的。文学具有悲悯情怀是先验性的,也就是说,文学之所以是文学,就是因为它有悲悯情怀。现代形态的文学对古典形态的文学的叛逆,许多时候是有意为之。理由是没有的,因为你向东,所以我向西。事实上,当前的社会在进入现代状态之后,人际关系变得松懈,人的感情日益荒漠化,这个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悲悯情怀。当然,要说明的是,做“感动”文章,绝不是说去做煽情文章,更不是让自己的宝贵文字沦为矫揉造作的感伤。



《人的潜能和价值》导读

——推荐王琳


《人的潜能和价值》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关“人的潜能和价值”讨论的论文集。主要选录了马斯洛有关人心理学价值观点的文章。

作为人本心理学现在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心理治疗家和教育改革家罗杰斯的文章也有大量选录。另外还有心理分析社会学派代表人物弗洛姆,机体论或整体论学说的代表人物哥尔德斯坦等人的论文。这是一本很好的一本心理学论文集。

矩形 2



Baidu
map